光催化技术中使用的催化剂种类多样,根据材料性质和应用领域可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无机半导体光催化剂
- 二氧化钛(TiO₂)
- 最主流的催化剂,具有无毒、化学稳定、强氧化能力的特点,常见锐钛矿和金红石晶型。
- 缺点:仅吸收紫外光,需通过掺杂(如氮、碳)或复合其他材料扩展可见光响应。
- 其他金属氧化物/硫化物
- 氧化锌(ZnO)、硫化镉(CdS):早期常用,但易光溶解释放有毒离子,现多用于工业领域。
- 氧化钨(WO₃)、钒酸铋(BiVO₄):可见光响应材料,适用于太阳能转换。
- 非金属材料
- 石墨相氮化碳(g-C₃N₄):低成本、稳定性好,可通过掺杂或异质结提升性能。
- 石墨烯:高导电性,常作为载体增强电子传输效率。
二、有机光催化剂
- 过渡金属配合物
- 铱配合物(如fac-Ir(ppy)₃):用于有机合成中的电子转移反应,如三氟甲基化、脱羧偶联。
- 钌配合物:常见于光解水制氢领域。
- 有机染料
- Eosin Y、罗丹明:可见光响应,用于氧化还原反应(如脱保护基、芳烃偶联)。
- 吖啶鎓类(如Mes-Acr⁺):强氧化性,适用于C-H键活化。
三、复合型光催化剂
- 异质结体系
- TiO₂/石墨炔、g-C₃N₄/BiOI:通过界面电荷分离提升效率。
- Z型体系:模拟植物光合作用,增强氧化还原能力。
- 负载型催化剂
- 贵金属(Pt、Ag)修饰:作为电子陷阱抑制复合,提升产氢效率。
- 单原子催化剂(SACs):高原子利用率,用于CO₂还原、氮气固定。
四、新型及特殊体系
- 金属有机框架(MOFs)
- 高比表面积和可调孔结构,适用于污染物吸附与光催化协同降解。
- 可见光响应材料
- BiVO₄、WO₃:窄带隙半导体,直接利用太阳光。
- 钙钛矿材料:高效光吸收,但稳定性需优化。
- 生物相容性催化剂
引用说明
以上分类综合了实验室常用材料(如TiO₂)、有机合成催化剂(如铱配合物)、复合体系(如Z型)及前沿技术(如单原子催化剂)。更多细节可查阅相关文献或专利。

光催化技术中常用的催化剂可分为无机半导体材料、有机光催化剂和复合/新型材料三大类,以下为分类及典型代表:
一、无机半导体材料
- 金属氧化物
- 二氧化钛(TiO₂):最常用的光催化剂,具有锐钛矿、金红石等晶型,氧化能力强、稳定性高且无毒,广泛应用于环境净化、水处理和能源转换。
- 氧化锌(ZnO):早期应用较多,但易光溶解产生毒性离子,现多用于工业领域。
- 二氧化锆(ZrO₂)、氧化锡(SnO₂):具有高化学稳定性,适用于高温或强酸碱环境的光催化反应。
- 硫化物与氮化物
- 硫化镉(CdS):可见光响应能力强,但光腐蚀严重,释放有毒镉离子,民用领域已少用。
- 石墨相氮化碳(g-C₃N₄):无金属二维材料,可见光吸收范围广,常用于产氢和CO₂还原。
二、有机光催化剂
- 过渡金属配合物
- 铱(Ir)配合物(如Ir(ppy)₃):可见光响应高效,用于有机合成中的脱羧偶联、季碳构建等反应。
- 钌(Ru)配合物:如Ru(bpy)₃²⁺,常用于光催化水分解和能量转移反应。
- 有机染料与共轭分子
- 吖啶鎓类(如Mes-Acr⁺):强氧化性,用于C-H键活化和自由基反应。
- 黄酮类(如Eosin Y):可见光驱动,用于脱保护基、脱氢偶联等温和反应。
- 吩噻嗪类(如甲基蓝):用于芳基硼酸氧化制酚类化合物。
三、复合/新型材料
- 异质结材料
- Z型光催化体系:通过界面电荷分离提高光生载流子利用率,如TiO₂/g-C₃N₄、BiVO₄/WO₃等,用于高效产氢和污染物降解。
- Step-Scheme(S型)异质结:结合氧化还原能力差异,增强光催化活性。
- 单原子催化剂(SACs)
- 如Ni单原子负载材料,通过调控活性位点提升CO₂还原和氮还原效率。
- 纳米结构材料
- 二维材料(如BP纳米片、MoS₂)和量子点(如CdSe),通过高比表面积和量子限域效应增强光吸收。
应用领域对比
引用来源与扩展阅读
- 更多无机催化剂特性可参考。
- 有机光催化剂合成实例详见。
- 复合材料设计思路可查阅。